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4-07-11 19:56 点击次数:208
医师报讯(通讯员 宁亚飞)“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7月8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脏移植中心病房里,58岁的退伍军人张先生精神抖擞、来回踱步,哼唱起他最喜欢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曾想到,仅在9天前,他还是一名因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而生命垂危的患者。
6月30日下午,一场紧急“生命接力”在该院心脏移植中心展开。一颗珍贵的供体心脏器官,被成功移植到张先生体内,让奄奄一息的他奇迹般重获新生。
来自安徽亳州的张先生曾是参加过老山战役的军人,年轻时他保家卫国铁骨铮铮,年过半百却不幸患上扩张型心肌病。三年来,他时常感觉心悸、呼吸困难,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在安徽当地多家医院辗转救治,只靠药物治疗来维系生命。然而心衰状况却愈发严重,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差。
1个月前,张先生又因严重心力衰竭住进当地医院,生命岌岌可危的他只能依靠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通过呼吸机维持呼吸,间断透析排毒,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张先生和家属,他得扩张型心肌病已进展到终末期,尽快进行心脏移植是唯一出路。
“在安徽治疗的时候,他浑身插满了管子,连呼吸都要靠器械辅助,我们差点都要放弃了。”6月11日,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属冒着转运途中频发室性早搏和循环随时崩溃的风险,救护车紧急转运4个多小时,把张先生从安徽转诊到以心脏移植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救治享誉全国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心脏移植中心(心血管外I科)副主任胡知朋接诊后,组织医疗团队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IV级,急性肺水肿,同时伴有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
“先稳定病情保住生命,再择机实施心脏移植。”考虑到张先生心功能极差,医疗团队当机立断,首先治疗他的重度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并随即启动了心脏移植流程。
专家团队紧急植入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调整血管药物使用方案、优化呼吸机参数,加强利尿、保护脏器、维持内环境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治疗。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6月26日,张先生顺利脱离了呼吸机,循环状态暂时稳定下来,为进一步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奠定了基础。
6月29日晚,从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传来让张先生一家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器官,与张先生配型成功。
6月30日中午,珍贵的心脏供体器官被火速安全转运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多学科专家团队已提前准备、严阵以待:麻醉科王鄂友副主任医师带领麻醉团队为移植手术保驾护航,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中心副主任张敏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实施体外循环,由全国知名心脏移植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志维教授领衔,带领胡知朋副教授、任宗力副主任医师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历时5个小时的守候,忐忑不已的家属终于等来“移植手术成功”的好消息,终于长舒一口气。移植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心血管医院外科中心蔡馨护士长团队的精心呵护下,张先生陆续克服急性排异反应、感染,并进行术后身体心理同步恢复。
张先生的参军经历培养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治疗期间,他时常跟医护人员讲起当年冲锋陷阵的故事,为自己加油鼓劲,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到7月7日,他已能下床自行走路,不日即可出院回家进一步康复。
王志维教授介绍,我国现有心衰患者超过1200万,且以每年新发约300万高速增长。心力衰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后的战场”。及时发现、预防心衰,积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当多种心脏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终末期心力衰竭后,尽快进行心脏移植是唯一办法。